亚洲鉅城科技

人民币在东南亚迎来新机遇

掌控前沿科技,紧跟行业趋势

人民币在东南亚迎来新机遇

经过多年的发展,人民币从早期边贸自发使用,到后来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相互促进,其国际化使用程度不断提升。东盟国家与中国有密切的经贸往来,尤其是近年来区域互联互通不断发展,中老铁路去年开通,中泰高铁已开始修建,近期中越签署声明启动铁路并轨,这一系列实质性举措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需求,为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使用提供了新机遇。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《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1年底,人民币跨境收付额达36.6万亿元,创历史新高。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也呈现稳定增长势头。根据《2022年人民币东盟国家使用报告》统计,2021年,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4.82万亿元,同比增长16%。这其中,东盟国家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6094.2亿元,同比增长43.5%。 作为储备货币,2022年,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(IMF) 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中的权重自2016年10月以来首度上调。与此同时,人民币在IMF成员中的持有比重目前已达2.9%。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泰国、印度尼西亚、柬埔寨和菲律宾6个东盟国家均已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。作为全球第三大外汇交易中心,新加坡交易所的离岸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也吸引了政府、国际金融机构和私人投资者的参与,成交额不断增加。

人民币东盟国家的使用不断增长,得益于便利化的人民币清算体系建设。中国人民银行早期建设人民币清算系统,在全球布局清算行,对人民币境外清算奠定了基础。目前,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泰国和菲律宾均设立了人民币清算行安排。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(CIPS) 也实现了东盟国家的全覆盖。2021年,东盟国家新增16家金融机构成为CIPS的间接参与者,CIPS全年处理中国-东盟跨境人民币业务26.09万笔,金额3.3万亿元。 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在推动双边货币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截至2021年底,人民银行与包括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、新加坡、泰国和老挝等累计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,总金额超过4.02万亿元,有效金额3.54万亿元。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双方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,也满足了双方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之需。近期,人民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 (BIS) 签署了人民币流动性安排 (RMBLA) 的协议,其他首批参与方包括印度尼西亚、马来西亚、智利的中央银行和香港、新加坡金融管理局。这一协议旨在提供人民币流动性支持,是央行之间合作建设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的又一举措。 东盟国家在探索双边结算模式中作了新尝试。比如,2021年3月,人民银行与柬埔寨国家银行签署双边本币合作协议,将本币结算范围扩大至两国已放开的所有经常和资本项下交易,允许非中资境外银行参与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,这是全国首例。再如,2021年9月,人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银行启动中印尼本币结算 (LCS) 合作框架,并同步推出人民币/印尼卢比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。在LCS框架下,中国和印尼企业可使用本币或对方货币开展跨境支付,尤其是印尼企业可自由将人民币用于其与第三方贸易伙伴的结算,这对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扮演第三方货币角色是一次新尝试。

客服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