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上来讲,个人兑换一些美元无可厚非,这是财富保值、增值的一种方式,但切记要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。 一般来说,一种外币是否值得持有要考虑货币信用、购买力、存款利率、使用率等几个方面,而美元无疑是首选。
首先,美元的信用、购买力及使用率都可圈可点 一种货币是否值得持有,首先应当考量的就是货币信用,信用越高越值得持有,反之亦然。举个例子讲,让你兑换津巴布韦元,你肯定100个不愿意。 提到货币信用,本质上任何货币都是国家信用背书的债券,而国家信用又由科技、教育、军事、文化、经济等综合国力所决定。在这些领域,美国都走在了世界前列,为美元背书,信用自然不用担心。 说得更通俗一点,你不必担心持有的美元会变成一堆废纸,至少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。
其次就是美元的购买力,或者说美元的贬值速度: 虽说随着美元超发和经济规模的增长,美元的购买力也在下降,比如根据美元价值曲线推算,1970年价值100美元的商品,现在理论上大概需要花费635美元才能买到。 但相较于其他货币,美元的购买力无疑还是很强,比如至今分币还在流通使用,99美分可以购买一个热狗或者一袋瓜子、一大瓶可乐、一个汉堡、10个鸡蛋,而分币在我国早就退出使用了。 再比如90年代“万元户”在我国城乡就算是“首富”了,但现在根本不值一提,很多白领一个月的工资都在万元以上。 假设与其他币种做对比,更能凸显美元购买力的强劲,比如津巴布韦元、金圆券甚至日元。 所以持有的美元不必过于担心未来购买力会大幅走低,贬值速度是相对最为缓慢的。
最后就是使用率的问题,或者说货币必须具有交易功能才值得持有。 交易功能或者流通性就更不用担心了,美元是高度国际化的货币。在很多国家,除了本币之外,市场上都可以直接用美元结算,小商小贩都是认可的。 除此之外,在全球货币支付占比中,美元和欧元分别占比近乎4成,而排在后面的日元、人民币、加元、澳元等,占比都是个位数。 使用率高也就意味着对于有外出旅游、出国留学、国际贸易的个人来讲,存储一些美元还是十分有必要的。
综上三点,从货币信用、购买力、使用率三个角度出发,倘若想存储一些外币,美元无疑是首选。 第二,美元存款利率较高,存在银行能享受较高的利息收益 随着年内美联储激进加息,国内美元存款利率也水涨船高,十一期间个别银行美元1年期定存最高利率高达4.27%,是同期限人民币存款的2倍有余。 再以工商银行前段时间推出的特色存款产品为例,要求8000美元起存的1年期、2年期最高利率分别是3.4%、3.5%,这一利率水平几乎相当于人民币3年期定存的利率,而且利息也是以美元计算。 当然,并非所有银行都能给出这么高的利率,比如工农中建四大行给出的美元1个月、3个月、6个月、1年、2年的定存挂牌利率分别是0.2%、0.3%、0.5%、0.8%、0.8%,较人民币存款利率就没有优势了。 一般说来,能给出较高利率的,一般仅限于中小银行和股份制银行,并非所有银行都能给出“破4”的高利率,大家要注意甄别。
退一步讲,即便存到银行也无法享受高息,倘若能准确把控到汇率变动,也能赚一波。 比如今年美联储加息前,人民币兑美元是6.3:1,而现在是7.3:1,倘若“低买高卖”,当时买进5万美元花费31.5万人民币,而现在则能兑换36.5万人民币,收益率近20%,无疑“躺赚”。 话说回来,汇率是一把双刃剑,既能让投资美元的投资者大赚特赚,也有可能因此赔个底掉。原因就在于美元是有潮汐的,不可能长期走强,一旦未来美元走弱,势必会被割了韭菜。
所以着重强调一点,倘若对汇率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判断,不建议大量兑换美元,你可能永远把握不住美元的“潮”和“汐”! 综上而言,除非你能准确预见持有期间汇率的波动,或者近期有出国留学、旅游的打算,否则不建议持有太多的美元,“炒汇”这件事并非适合所有人,要更加理性。 当然,中等富裕家庭出于资产配置、财富保值的需要,财富中适当配置一些美元是可取的,也算是一种风险对冲。
最后,要正确认识“个人持有美元”这一现象 有些人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,认为持有美元就是不爱国的表现,是加推美元、帮助美元继续国际化的表现,与当下我们一再推进的“去美元化”不符。 其实这完全是认识上的误区,作为个人,持有一些美元真谈不上是对美元的助推,否则我们外汇管理条例也就不会有允许每人每年兑换5万美元等值外汇的规定了、否则我国也就不会是第二大美债持有国了。 说白了,在人民币国际化这条路上,并不会因为个人持有美元而增加障碍,关键在于我们要在经济、科技等各个领域继续追赶,或者说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。
综上所述,个人兑换美元,无论是存在银行还是放在家里,都无可厚非,但注意额度不要太大,除非有专业的外汇知识,否则别指望能靠“炒汇”暴富,毕竟美元是有潮汐的,不会永远走强,个人投资者只会会之后觉!